海報新聞
近年來,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,一大批“測評”平臺和博主應運而生?!跋瓤礈y評,后購買商品”,成為很多人的日常消費習慣。只不過,有時能成功“種草”“拔草”,有時卻掉進了“坑”里。
缺乏測評標準、自立測評標準、測評標準前后不一致;夸大宣傳、虛假測評、測評產品與實物不符、做商業性廣告……中消協3月21日發布的《“第三方測評”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》顯示,當前市場上具備法人背景的“第三方測評”賬號僅占比23.4%,準入門檻低。超九成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,過半涉嫌存在商測一體問題。少數“第三方測評”非但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判斷,反而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。
跟著測評買就穩了? 中消協:“第三方測評”質量參差不齊
如今,在互聯網平臺上,從美食、穿搭、護膚品到數碼產品、小家電甚至玩具,可謂“萬物皆可測評”。不少測評筆記在封面圖留下醒目的評價,諸如“必入”“誰買誰后悔”“不是智商稅”等。
圖源:中國消費者協會
與我國現行的國家質量監督抽查、企業自主委托的檢驗檢測不同,“第三方測評”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的組織或者個人,宣稱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、分析調研數據、表達主觀使用感受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、功能、設計、服務、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,并將結果主要通過自媒體以圖文、視頻或直播的形式進行發布推廣,為消費者提供購買參考。
中消協調查顯示,近八成消費者會在購物前觀看“第三方測評”作品,大多為數碼家電和美妝護膚。
“消費者沒有選品時間,而市場上的消費品品質參差不齊,通過第三方測評來了解產品優劣,可以減少選品時間,并獲得一定的產品知識。因此踩中市場需求的第三方測評迅速走紅?!闭憬髮W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、研究員盤和林表示。
然而,中消協對抖音、微博、小紅書、快手、B站、西瓜視頻、微信平臺等12個互聯網平臺共計350家“第三方測評”賬號進行體驗式調查后發現:93.1%的“第三方測評”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,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;55.7%的“第三方測評”涉嫌存在商測一體、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;37.2%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“第三方測評”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;35.7%的“第三方測評”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。
以測評之名行帶貨之實,看似客觀中立實則為了利益
此次中消協體驗式調查發現,一些“第三方測評”存在缺乏測評標準、自立測評標準、測評標準前后不一致等問題。
而梳理媒體報道發現,這些情況之前也并不少見,甚至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。
圖源:中國消費者協會
一些測評機構標榜權威,但缺乏檢測資質。在某社交平臺上一則關于嬰兒奶粉的測評中,測評機構宣稱購買了6款嬰兒奶粉,找到業界權威機構進行營養成分分析、有害物質檢測等測評。但無論是測評視頻還是文章,均未說明到底選取的是哪家“權威機構”。
一些測評平臺自立標準,給商品做評級或推薦。測評標準不同,得出的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。以拉桿箱為例,一家測評平臺選取了5個品牌的拉桿箱,通過對拉桿性能、噪音、重量、抗壓能力等方面的測評,得出的結論是某品牌旅行箱“價格貴,抗壓能力差,墜落易變形,性價比一般”。而另一家測評平臺在對拉桿箱的測評中,通過外觀細節、拉鏈使用感受、材質、拉桿、輕便性等方面的測試,得出的結論卻是上述同一品牌同款旅行箱“最靠譜”。
圖源:中國消費者協會
此外,“以商養測”也讓一些測評內容變了味。記者在多個互聯網平臺發現,一些測評報告會在封面圖片上標記“贊助”兩個小字,還有的測評報告下直接附帶“推薦商品”的購買鏈接或優惠券,“假測評、真廣告”屢見不鮮。
“測評者扮演的是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?!痹鲞^測評博主的沈霖向記者透露,“第三方測評”并非公益分享,從業者往往與商家合作撈金。為了包裝合作品牌,測評一般會避重就輕。
2022年3月,一名擁有10萬多粉絲的數碼博主被判賠償8.6萬余元,原因是“發布虛假測評損害企業名譽權”。業內人士指出,虛假的測評信息不僅會錯誤引導輿論,也會侵害生產者及經營者的名譽權,擾亂健康的市場秩序。本案明確了測評言論的合理邊界,規制了網絡虛假測評行為,對營造清朗有序的網絡空間、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意義。
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認為,總體而言,目前互聯網第三方測評機構仍處于發展初期,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:一是機構數量不少,但影響力相對不足,部分機構公正性存疑,難以確保作為第三方測評機構的權威性。二是測評機構發展較快,但商業模式的成熟度相對不足,主要是沒有處理好公正性和營利性之間的關系。三是測評機構比較活躍,但規范性相對不足,主要是準入門檻低,監督管理不夠。
專家:設置準入門檻,加大監管力度
數據顯示,10年來,國內數字零售交易規模增長9倍,目前已超過13萬億元。巨大的市場意味著廣闊的需求。相對于商家的“王婆賣瓜,自賣自夸”,測評機構應成為合格的“第三方”,而不是屬于市場上的“甲方乙方”。消費者信任是測評的核心競爭力,專業公正是測評發展的“壓艙石”,這應當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。
針對“第三方測評”暴露出的諸多問題,北京市中聞律師所律師李斌認為,政府監管、行業自律、社會監督應協同發力。應明確規定從事“第三方測評”的準入條件,設置基本準入門檻并制定合理的申請審批機制,針對從事商業行為的測評賬號進行統一備案管理,強化對測評人員的審核,推進實名制認證,商品信息認證,使測評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,營造良好的“第三方測評”環境;夯實“第三方測評”主體責任,做到“誰測評、誰負責”;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,建立消費投訴的“綠色通道”。
2021年11月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《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(公開征求意見稿)》,其中明確提出,通過互聯網媒介,以競價排名、新聞報道、經驗分享、消費測評等形式,或者附加購物鏈接的其他形式推銷商品、服務的,應當顯著標明“廣告”。
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范世乾認為,針對第三方測評機構發布的內容,市場監管部門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,精準定性、嚴格執法?!皩儆趶V告范疇的,根據《廣告法》進行監管,看相關測評內容是否構成虛假廣告;若構成不正當競爭,根據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予以處罰;涉嫌推銷假冒偽劣商品的,根據《產品質量法》《食品安全法》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等予以處罰?!?/p>
中消協則建議,平臺方需進行賬號身份認證,強化問題賬號審核。如對測評類賬號進行身份認證,設置“第三方測評”標簽,通過賬號標簽向消費者進行正面推廣,針對未持有相關標簽的“第三方測評”賬號進行限流或屏蔽。加強對平臺內的測評賬號建立作品審核、信用投訴、宣傳帶貨管理以及賬號粉絲管理等多重監管機制,以保障消費者不被誤導。建立“健康賬號管理體系”,為測評賬號管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管理指標。
(大眾網·海報新聞編輯 劉旋 綜合人民日報海外版、半月談、工人日報、海報新聞等)
責編:楊童童
審核:辛然
責編:辛然